資料提供:父母天地 |
本文由父母天地提供,原作者趙凡誼
近幾年,您一定不斷聽過「生命教育」,什麼是生命教育呢?其實,「生命」就是教育,是教改遺漏的重要主角,卻是喚醒孩子正確價值觀與情意的必要元素。
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大聲疾呼生命教育的重要性,他說:「尊重自己、同情別人、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感受,在目前的教育中非常缺乏,對人情冷暖、生活百態完全不能理解,更別說是體會,孩子表現出來的自然是冷血,生命教育在於教會孩子體會文明的內涵,會為對方處境做一番思考,能體諒別人、約束自己的人才是文明人。」
同時,曾教授也鼓勵孩子挑選合適的課外讀物,當作生命科學的補充教材,讓孩子從書本中,依循前人的經驗,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,「當孩子了解每一個人的所做所為,都會為別人造成影響,他才會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存在的價值。」
從生命挖掘生命的處世格局
不知您有沒有看過「生命」這部紀錄片?導演吳乙峰深入九二一南投災區,前後花了五年的光景,用心記錄了當地四個家庭對生命價值的詮釋與面對方式。對於喪失至親所愛的錐心痛處,有人悲憤、怨懟,折磨自己的心志,用負面消極的方式來看待生命;有人以玩樂來發洩哀傷,從男友身上找到對生命的安全寄託。
片中有對夫婦,失去了小女兒,卻又意外的懷了一個女兒,他們認為失去的那個小生命化身,帶來了人生新的延續,令人分外珍惜。另有一對在日本打拼的夫婦,也正面積極的看待生命價值,他們同時失去了兩個不常見面的兒子,那股自責、哀痛的巨浪,並沒有擊退夫婦倆。
傷心之餘,他們選擇打起精神,昂然回日本持續原有的工作,並以重新拍結婚照、再次蜜月旅行,來詮釋他們對已逝生命的接受,並樂觀迎向既定的人生新局。而許多人就像吳乙峰導演的父親,面對不如意時,不願勇敢接受,卻總是以殘缺的心來貶損生命價值,給自己和家人無盡沈重的負擔。
當然,用「生命」這部紀錄片來分享,不見得每個人必然要用如此大的代價來面對自己的人生,不過呢,劇中人物面對苦難時所展現的不同格局與處事態度,卻是生命教育所種下的因,這全然跟智商、學歷的高低,或生活的水平無關。因為,生命教育不是高深的學問,它是一種情意教育,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培養,而且從生活中便可學習。
追求物化生活精神枯竭
有一本書書名即「生命教育」,其中提到:「現在的孩子從小從家庭、學校以及同儕身上,學習到的事物上,而不是那些表面看不出來什麼,一點也不實用的精神收護上。」
可不是嗎?
不只是孩子,常常連我們大人都會陷入同樣的迷思當中呢!我們執著於有形的追求,譬如分數的高低、外在的享受、名利的爭取、別人的評價,過度物化的生活,只帶來短暫而表面的快樂。不過,若換成是孩子,從小在物質導向的生活耳濡目染,缺乏心靈的洗滌,精神生活薄弱之下,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,心中就會很落寞。
因為沒學會自我負責的態度,一旦遇到挫折或壓力,就沒辦法忍受、調適,甚至極端的做出自殘或傷害別人的事。這就是為何現在每天約有六個人自殺、憂鬱症暴增、犯罪案件頻傳的根本原因了。
因此,親愛的爸爸媽媽,生命教育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和孩子重新來學習呢?
生命教育資源取用管道多
雖然生命教育的工程,尚在起步階段,不過,在政府教育機關和民間的投入之下,社會上已有愈來愈多的資源,可供老師與家長來尋求支援和運用。
包括:網路、書籍、影片、駐外義工媽媽團體、基金會、宗教團體等等,小小天地也於數年前就開啟生命教育的使命列車,我們用心創刊了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圖畫有聲書,除此,也將情意教育融入在雜誌的單元中,今年更結合了品格教育,這一切為的就是給孩子更珍貴無價的心靈財富。而接下來,我們要介紹的「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」,它是一個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,資源建構完整的資源寶庫,也許您還未曾發現它的存在,我們現在就來告訴您,您可以從其中挖到什麼樣的寶藏?送給自己與孩子什麼樣的生命價值與驚呼? | | |